-
Summary
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想到這個廣告。
R.I.P Kobe!
想要改變習慣的第一步,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步。
更有意識地過生活,你需要更有意識地知道你自己現在在做什麼。
你才有機會談論你要怎麼改變習慣。
我覺得這本書有趣的觀點:
- 關注你的生活周遭可能的提示導致你的壞習慣。
- 建立一個可以改善的系統來幫助你。
- 目標確實滿重要的,但是改變更深層的意義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- 拿掉完美主義,建立習慣重點是連續性,不斷加深你的身份認同,而不是每次可以做得多完美。
看完這本書我做的一些嘗試:
-
幫自己的 Mac 建立另外一個帳號 entertainment,只要是工作無關的事情一律要切換 user 。
-
起床後放一首歌,在這首歌播完之後我就要準備好出門。
-
床上只能拿來睡覺,只要我睡不著我就離開床,去做其他事情。
-
前言
- 習慣的四階段模型: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
-
為何細微改變會帶來巨大差異?
-
1. 原子習慣的驚人力量
- 當我們日復一日重複百分之一的錯誤,複製不當決策與行為過錯,並將小藉口合理化,這些小小的選擇就會像以複利計算一樣,變成有害的後果。
- 突破的瞬間往往來自先前的許多行為,如果你發現自己難以養成某個好習慣或戒除某個壞習慣,不是因為你失去改善的能力,而是你尚未跨越潛伏的停滯期。
-
When nothing seems to help, I go and look at a stonecutter hammering away at his rock perhaps a hundred times without as much as a crack showing in it. Yet at the hundred and first blow it will split in two, and I Know it was not that blow that did it – but all that had gone before. Jacob Riis
- 如果花太多時間思考目標,而沒有花時間設計系統,會浮現許多問題。
- 目標的達成只能暫時改變你的生活。
- 關於改善,我們覺得需要改變結果,但結果並不是問題所在,我們真正應該改變的,是造成那些結果的系統。
- 專注於目標會讓你的成就感只來自於一個源頭,但你專注於系統,系統能提供你多種的成就感,因為系統可能提供你達到不同目標的機會。
- 決定你成功或失敗,不是你的目標,而是你的系統。
-
2.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,是改變身份認同
- 改變習慣之所以這麼具有挑戰性是因為:
- 我們試圖改變的東西不對
- 我們試圖改變習慣的方式不對
- 改變的發生源自於三個層次:
- 結果改變
- 改變過程
- 身份認同
- 舉例來說:戒菸這件事。
- 當有人給你香菸:不用,我在戒菸。(傾向改變結果)
- 當有人給你香菸:不用,我不抽煙。(傾向改變身份認同,我不是一個抽菸的人)
- 讓習慣成為身份認同的一部份。
- 改變身份認同能夠幫助你自我改善,但同時也有可能會是你最大的阻礙。因為我們人的一生容易被貼上許多標籤(我數學很爛,我都學不好數學)。我們不知不覺中就會不斷遵循這個標籤,不斷重複的做這件事。
- 想要找到更好的自己,就要持續發現自己的信念,更新自己的身份認同。
- 改變身份認同的兩個步驟:
- 決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
- 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
- 舉例來說:我想要成為熱愛運動的人
- 透過每天去鍛鍊身體來證明自己是這樣的人。
- 每個習慣不只產生成果,還教導你更重要的事:信任自己。相信自己真的做得到這些事。
- 焦點永遠都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,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。
- 你有能力改變對自我的認同,透過每天選擇的習慣來加強自己的身份認同。
- 我是一個能夠用英文流利溝通的人
- 我是一個能夠透過程式有效解決問題的人
- 改變習慣之所以這麼具有挑戰性是因為:
-
3. 四個簡單步驟,讓你建立更好的習慣
- 帶來感受到快樂的後果的行為(你自己感到快樂)往往會被重複,而帶來可厭後果的行為比較不可能被重複。
- 什麼是習慣?
- 重複次數多到足以自動化的行為
- 習慣如何形成?
- 嘗試 -> 失敗 -> 學習
- 習慣是人類解決環境反覆出現的問題一種可靠的行為模式。
- 舉例來說,抽菸這個習慣的養成可能是你遇到某些問題時,突然有個契機讓你抽菸時,也許某種特定的化學反應讓你身體感到舒暢。之後你遇到問題時,你的身體會自然的反應想要去尋找紓解這個困境的方法,因為之前抽菸的獎勵結果,你的身體自然而然地又跑去抽菸。
- 把習慣建立好,你就能排除花心思決定某些事情後,你就可以集中精力來解決其他更有趣的問題。
- 習慣形成的四個階段:
- 提示:你起床
- 渴望:想知道睡著時,發生了什麼事
- 回應:開始滑手機
- 獎勵:解決你的資訊上癮,蘇湖。 經過這樣的不斷循環,你起床後滑手機的習慣就形成了。
- 所有的習慣都是拿來解決你的某個問題
- 好習慣建立的順序
- 讓提示顯而易見
- 讓渴望有吸引力
- 讓行動輕而易舉
- 讓獎賞令人滿意
- 改善壞習慣的順序
- 讓提示隱而不見
- 讓渴望毫無吸引力
- 讓行動困難無比
- 讓獎賞令人不滿
-
-
讓提示顯而易見
-
4.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於察覺
- 習慣最驚人的一點是一定形成一個習慣,你不用花注意力在留意提示,你也會注意到提示,倒是一連串的事情發生。
-
倘若無法意識到無意識,他就會指揮你的生活,然後你會稱之為命運。 - 榮格
- 保持意志、保持覺察,是改變習慣最大的挑戰之一。許多的失敗都可以歸納於缺乏自我察覺。
- 改變壞習慣的第一步是密切的注意他們。
- 舉例來說,你想戒掉亂吃零食的壞習慣,當你發現你又拿起一塊餅乾的時候,你就大聲的說:「我正要吃這塊餅乾,但我並不需要;而且他會讓我變胖又不健康」。把你的行為從潛意識的層次拉到有意識的層面來。
-
5. 開始一個新習慣最好的方法
- 對何時何地執行一項新習慣做出確切計畫的人,比較可能真的去執行。
- 舉例來說:我會在明天下午四點去健身房運動四十分鐘。
-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你有一個明確的提示,讓你更容易啟動一個新習慣。
- 狄德羅效應
- 取得一個所有物往往會帶來連鎖消費反應。
- 買了一件新洋裝,就會需要買個新高跟鞋、新項鍊來搭配。
- 習慣堆疊:利用自己的習慣去聯結下一個習慣。
- 舉例來說:我脫掉上班的鞋子後,會馬上換成運動鞋,一旦換上運動鞋,我就會去健身房運動四十分鐘。
- 關鍵的用法:把你想要做的新習慣連結到目前已經有的習慣上
- 利用習慣堆疊時需要找到觸發行為的正確指標
- 找到能夠讓新習慣順利接下去的方式
- 舉例來說:你希望可以養成冥想的習慣,於是你選擇在起床後冥想十五分鐘,不幸的是,你家養了一隻貓,這隻貓會在你起床後的那一刻就不斷地叫你去餵他吃飯。那這個堆疊可能就設定的不好,因為有太多阻力阻止你去完成新習慣。也許改成早上起床後去餵你可愛的貓咪後再冥想十五分鐘。
- 找到能夠讓新習慣順利接下去的方式
- 行為改變的第一條法則:讓提示顯而易見
- 對何時何地執行一項新習慣做出確切計畫的人,比較可能真的去執行。
-
6. 激勵被高估了,環境往往更重要
- 習慣改變取決於你身處的空間,以及眼前的提示。
- 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
- 有時顧客購買產品,不是因為想要,而是因為這些產品被呈現的方式。
- 人類的視覺感官是最強的一項,所以眼睛見到提示更容易引起你的好習慣或壞習慣。
- 所以想要創造好習慣,讓你的眼睛幫助你。如果想養成閱讀的好習慣,在你任何想到的地方放上一本書,交幾個常看書的朋友。
- 想要讓提示成為生活的一部份,就讓提示成為環境的一大部分。
- 習慣的提示並非是單一的,而是我們跟物品的關係。
- 比如說,我們希望養成迅速入眠的好習慣。那我們在床上只做一件事,就是睡覺。如果你有失眠的狀況,那只要你睡不著,你就離開床。讓你自己對床的行為只剩下睡覺這件事,不讓自己有其他行為是在床上進行。
- 新環境中比較容易改變習慣:一方面是舊有的環境中有太多習慣的提示。讓你不知不覺的就沿用了舊習慣。
- 一個空間,一個用途 (有夠奢侈),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間,可以把單品當作提示,比如說,這個椅子只拿來工作(只要坐上這個椅子就只能做工作相關的事)
- 你的電子裝置也可以用相同概念來操作,筆電只拿來工作,平板只拿來看書,手機只拿來看 youtube 。
-
7. 自制力的秘密
- 所謂的「自律者」只是擅長建構生活,好讓自己不需要展現超凡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。他們不會讓自己掉入容易受到誘惑的環境。
- 最有自制力的,通常是最少用到自制力的人。當你不需要常常動用自制力,就比較容易自我克制。
- 想要讓自己更有自制力,創造一個少誘惑的環境成功率比較高。
- 壞習慣會自我摧化:過程會餵養自我。
- 因為你某種情況導致你暴飲暴食,暴飲暴食完之後你感覺不是很好,於是你又引起了暴飲暴食的這個習慣。接下來這會形成一個壞的循環。
-
-
讓習慣有吸引力
-
8. 如何讓習慣變得難以抗拒
- 若想要增加某個行為發生的機率,就必須使其有吸引力。
- 讓我們採取行動的是對獎賞的預期,而非獎賞的實現。
- 把你想要的行為跟需要的行為捆綁在一起
- 範例:做完四十五分鐘的運動之後,我會滑臉書動態(想要)
-
9. 家人與朋友如何形塑你的習慣
-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,學會合作且最能臨機應變的人總會取得優勢。歸屬感成為了人類最深的慾望之一。
- 我們最早的習慣並非來自選擇,而是模仿。
- 當我們不確定該怎麼做的時候,通常會依賴群體指引行為。比如說當你不知道這個書到底好不好(不確定),我們會透過大家的評價來評估這本書。
-
10. 如何找出並解決壞習慣的成因讓行動輕而易舉
- 每個行為都有表層的渴望與深層的潛在動機。
- 你的習慣是古老慾望的現代版解決方案。
- 減少不確定性:查詢資料。
- 與他人建立關係:滑臉書,使用社交軟體。
- 取得地位與聲望:打電動。
- 習慣與聯想大有關係,解決慾望的方式有不同方式。所以改變這個連結。
- 舉例來說:我們有降低焦慮感的天生慾望,有人學著抽煙來降低慾望,但有人透過運動來降低慾望。
- 讓困難的習慣與正面的感受產生連結,他們就變得更有吸引力。
- 一個坐輪椅的人,被問到被輪椅限制住是不是很辛苦。我沒有被輪椅限制住,如果沒有輪椅,我就只能在床上了。(正面的感受,輪椅其實是在幫助你)
- 靜心的習慣很難養成:轉換思考,他讓你不斷有機會發現你正在分心,可以鍛鍊你集中精神。
- 創造一個好習慣前的儀式:
- 每次工作前先做特定事情,比如說打字練習。之後你只要打字練習後,你就會比較容易進入工作狀態。
-
-
讓行動輕而易舉
-
11. 精通習慣由重複開始,而非完美
-
至善者,善之敵。 - 伏爾泰
- 不要嘗試寫出一個完美的程式,並不是沒有完美的程式。而是完美的程式,都是改善而來的。
- 開始重複實行你的好習慣
-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,而非時間。
-
-
12. 最小努力原則
- 你需要建立習慣的原因不是因為你需要習慣本身,而是習慣帶來後的成果;因此讓習慣簡單到就算沒有意願也會執行至關重要。
- 比如說,與其強制自己每天要看一篇英文文章,要養成這個習慣可能難如登天。倒不如先養成每天看一段英文。這樣的習慣養成後,隨著你每天的閱讀量足夠後,再換成每天讀一篇文章。
- 創造一個讓正確的事情盡可能可以輕而易舉的環境。
- 重新設計你的生活,讓做正確事情的阻力變得最小。
- 你需要建立習慣的原因不是因為你需要習慣本身,而是習慣帶來後的成果;因此讓習慣簡單到就算沒有意願也會執行至關重要。
-
13. 如何運用「兩分鐘法則」停止拖延
- 簡化你習慣的難度,慢慢提升這項習慣的困難度。
- 舉例來說:想要成為有好身材的人,就從每天固定時間穿上運動鞋開始,然後是每天固定穿運動鞋出去走路…
- 簡化你習慣的難度,慢慢提升這項習慣的困難度。
-
14. 如何讓好習慣變成無可避免,讓壞習慣不可能發生
- 增加行動難度
-
-
讓獎賞令人滿足
-
15. 行為改變的基本原則
- 帶來立即獎勵的行為會被重複,帶來立即懲罰的行為會被避免。
- 人的腦袋容易高估立即性但幾乎不會發生事情,比如說很容易對飛機失事感到恐慌;但卻對看似遙遠卻很有可能發生的事低估,比如說長期下來你一直喝酒就是會變胖變笨。
-
16. 如何每天堅持好習慣
- 追蹤你的習慣,讓你的堅持習慣這件事具現化。軟體的打卡功能可能是個很棒的方式,重點是不要中斷。所以你可以設立一個很小的目標,然後打卡。
- 透過習慣堆疊來幫助你習慣做追蹤習慣,舉例來說,離開健身房後開車或騎車前打開手機打卡。
- 不要有完美主義,我們在執行每個習慣時,不一定每次都是在動力十足的時候進行,但千萬不要覺得,這次不做到完美就不要做了。舉例來說:今天真的很不想去健身房,但你還是去,但只騎了十分鐘的腳踏車也好。重點是不要中斷習慣
- 測量只有在引導你、幫助你看清全局,而不是在消耗你的心神的時候,才對你有效。如果打卡追蹤習慣已成為你的負擔,找其他方法來評估這件事。
-
17. 問責夥伴作用大
- 想要改變壞習慣,就要讓你的懲罰來的夠立即。
- 可以跟朋友使用習慣契約,也就是說像其他人承諾某些事情。如果沒有做到什麼事就會有立即的懲罰。
-
-
如何從「A」到「A+」
-
18. 基因如何影響習慣的養成
- 配合你的性格打造習慣,選擇最適合你的習慣,而不是最受歡迎的習慣。
- 當你無法靠著更好來贏,可以憑藉不同勝出。
-
19. 金髮女孩原則: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維持動力
- 如何維持一個好的動力去做某些事?執行恰到好處的任務。
- 成功最大的威脅不是失敗,而是無聊。
- 在討厭的時候、痛苦的時候、筋疲力盡的時候還是挺身繼續,這就是專業人士跟業餘人士的差別。
-
20. 建立好習慣的壞處
- 當你精通某個技巧後,如果沒有回頭改善,隨著時間過去很有可能會退步。
- 舉例來說,我們打籃球都懂的如何上籃,上籃這個動作變成你一種習慣,但是你需要透過改善習慣來達到更好的境界。舉例來說,你已經習慣了一般的三步上籃,那你需要給自己回饋,知道這個習慣已經養成,我需要嘗試護球三步上籃,之後可能是護球加高打版上籃等等。
- 前面說過,建立習慣有一個核心概念是身份認同。但不要讓單一面向的身份認同綁住你。你可以擁有很多的身份認同。
- 當你精通某個技巧後,如果沒有回頭改善,隨著時間過去很有可能會退步。
-
-
結語
- 快樂就是無欲無求
- 我們追求的是愉悅的「概念」:我們追求自己在心裡製造出來的愉悅的形象。
-
知道自己為何而活,就能忍受任何活法。 - 尼采
- 聰明不如好奇,因為好奇才回引起真正的行動。